漫话海大道
作者 | 邵华 浏览次数 | views

海大道(今大沽路)早年称为海河叠道,是在海河南岸由天津城去东南方向与大沽海口联系的重要干道。这条道路大部分就是现在津沽公路的前身(现全长57•5公里)。这条海河叠道是在继承北宋军事寨铺哨所间的通道,元朝屯田垦盐活动的不完整道路的基础上,经过明朝大规模屯田,使海河南大堤逐步形成了由卫城通向海口屯田区的大道。明末清初,海河东南一带仍然地势低洼,遇雨积水,长年不涸,难以耕种,交通往来全凭借这条海河叠道。清康熙年间,由天津城区往东南至咸水沽,有官商捐助修筑的叠道,长约50余里,为大沽、新城等地与天津唯一通衢。因年久失修,到清雍正时已坍毁损坏。

    乾隆初,清政府的观察使、天津道陈宏谋“议修叠道由东门外迤南抵大沽捍水灾而便行旅”。后来,工部吏科给事中马某到津巡视漕运,亲眼见到这条道路是同邑的关键。于是清廷批准预算帑银32390两,自天津城东起,经咸水沽,到茶棚止,进行全面整修。修好后的叠道,长9650丈,高7尺,顶宽2丈,底宽6丈。在修筑叠道的同时,“泄水处开设涵洞,跨以木桥,并疏挖贺家口等新旧大小引河6道,修筑白塘口已损石闸一座,重建咸水沽木板桥一座,添设贺家口、何家圈、双港木桥各一座。于乾隆四年(公元1739年)秋动工,转年春季完工。这次整修规模很大,桥涵设施也同时进行了维修和添建。

    这时的海河叠道,由天津城东南马家口(今中心广场对岸)起,经靳家园、梁家园、贺家口、土城、陈塘庄、何家圈、灰堆、五里墩、双港、白塘口、辛庄、洋码头、咸水沽、葛沽、杨惠庄、新城镇、营房、黄家圈、盐房桥、西大沽、海神庙、东大沽达直达清兵水师营的西营门桥止。全程总长140华里。海河叠道就是海河南岸的外堤。此后,清光绪年间淮军统领周盛传驻军马厂屯田达八九年,又进一步大规模整修了这条道路,并建了很多桥;仅光绪七年(公元1881年)一年中,就建桥24座以上。

    与海河叠道相连接的是天津第一条石路,也是天津修筑的第一条官道。这条石路是从督院旁浮桥起直到紫竹林的一段(即今张自忠路从金钢桥至大沽路北口一段)。修筑这条石路时,采用了新的修建方法,“先将旧泥锄松,中间铺垫砖石,厚约尺余,令小工以铁锤击碎,上加土沙一层,用千斤铁轴,以数十人牵挽压实,中高外低,形同龟背。两旁则砌石成渠,以便泄水”(《津门杂记》)。

官道修成后,每百丈左右分作一段,派二名兵役,身穿号衣,分班昼夜轮流看守。并设两名打扫夫,随时洒扫,以护其洁净。天津早年的石路已经开始使用洒水车。车上置方木柜,可储水数十担。柜后横铁管一,遍凿细孔,铁管通水柜,内设开关,用哼以索掣开,水立即从管孔喷出,形如细雨,驱车前行,约可洒半里许。时人有诗赞:“轮辕辘辘马马非马非,不使红尘十丈飞,洒出帘纤如细雨,踏青缓步去还归。”

   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,孙中山先生认为道路建设是富民强国之径。到1926年(民国15年),津沽路(即原海河叠道)在原有土路大道的基础上,经过整修而逐步形成公路。由天津经咸水沽、葛沽至西大沽,长103里。

    原海河叠道,市区部分为市内最长的道路之一——大沽路,市郊部分为津沽公路。大沽路和津沽公路都相继多次拓宽,又加上了绿化带,为天津通向滨海新区的重要道路。目前大沽北路海河边正在修建大沽桥与和平广场,大沽南路正在建设地铁一号线和快速路。昔日的“海大道”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向着现代化的通衢大道翱翔。